天天腹瀉血便30次 潰瘍性大腸炎作祟 - 複製

2016-11-17 01:00

2016-11-1522:07

〔記者蔡淑媛/台中報導〕54歲的歐先生6年前血便以為只是痔瘡,吃藥擦藥還好不了,還嚴重腹瀉,罹患潰瘍性大腸炎,一天腹瀉、血便20、30次,無法工作也不敢出門,貧血又暴瘦,苦不堪言,這兩年經生物製劑治療大幅改善恢復工作和生活,他也戒菸,希望不要再復發。

中山醫大附設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林敬斌指出,潰瘍性大腸炎是免疫系統疾病,先天基因缺陷,造成大腸黏膜不完整,加上後天過量服用抗生素、消炎藥或西化飲食高油鹽破壞腸道菌相失衡,使大腸慢性及反覆發炎、黏膜出血,長期癒合不良,併發腸穿孔、瘻管等可能要全腸道切除,還有5%到10%在10年後罹患大腸癌。

擔任建築包商的歐先生罹患潰瘍性大腸炎,從血便到一天腹瀉5、6次,以抗發炎藥和類固醇治療好轉,2年前復發且惡化成中重度,一天腹瀉近30次,每半小時或1小時就要如廁,半年暴瘦15公斤,使用類固醇治療吃到很高劑量也治不好,還加重糖尿病,去年到中山附醫就診並自費注射生物製劑,抑制發炎激素,才不再發炎,重回工作崗位。

今年又他又復發,幸好9月生物製劑通過健保條件給付,終於不用再高額自費治療,菸齡30年的他也成功戒菸,避免菸害傷及腸道再病發,目前僅服抗發炎藥穩定病情。林敬斌說,潰瘍性大腸炎必須終生服藥,並合配飲食控制,避免高纖、辛辣和乳製品食物。

國人罹患潰瘍性大腸炎每10萬人就有17人,罹患人口逐年增加,早期血便、裡急後重,常被誤認為痔瘡,中期變成慢性腸道發炎,引發慢性腹瀉,又被誤為大腸急躁症,必須仰賴糞便和內視鏡大腸鏡檢查。

潰瘍性大腸炎依發病程度和位置一般以水楊酸抗發炎藥、類固醇等藥物治療,但中重度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容易併發症,最後還可能壓不下來也要手術做腸道切除,現在有生物制劑抑制發炎激素,是手術前的最後一道防線。